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宋初文书写道:“凡制敕所出,必自宰相。”宋仁宗时期,台谏制度得以重视,台谏官员脱离对宰执的依附,只需对皇帝一人负责。仁宗时期的宰执因台谏而罢免者达57人,欧阳修感叹道:“近年宰相多以过失,因言者罢去。”这种变化体现出当时

A.北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

B.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下降

C.谏官地位上升保证了政治统治清明

D.台谏与宰相的斗争削弱了中央集权

2.如图,中国封建时代建造了很多规模宏大的工程,创造了诸多奇迹。我国能够集中力量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A.中央集权的保证B.人民群众的奉献

C.科学技术的先进D.工匠水平的高超

3.某同学在评析古代某一制度时用到了以下词组:“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4.下列古代历史名人与成就搭配正确的是

A.顾恺之——画圣B.毕昇——雕版印刷

C.祖冲之——《九章算术》D.郭守敬——《授时历》

5.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于( )

A.春秋B.秦朝C.魏晋D.宋朝

6.《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A.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B.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

C.江南广泛种植原产美洲的作物

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7.唐代宰相之女大多嫁入王室。北宋宰相的女婿,则不乏有出身商家的状元、也有刚出科场入仕的八品小官。择婿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门阀制度的消亡

B.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C.重文轻武的影响

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8.凭借宗室招牌,笼络豪强,继起于乱世,重建政权,开创中兴局面的是

A.秦始皇

B.汉宣帝

C.光武帝

D.明太祖

9.秦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亡于公元前206年。其统治期间属于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10.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科举制A.打破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

B.有利于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C.促进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

D.影响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

11.以下被称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中国民族之抟成、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的时期是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12.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器生产工具和铁农具”数据表

此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A.铁器工具在北方被广泛使用

B.古代冶铁技术长期领先世界

C.铁农具已出现并运用于生产

D.铁制品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

13.由亚洲协会和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海洋的秘密:唐代沉船与亚洲早期贸易”在纽约展出。以下文物可能出现在展览中的是

A.斜纹提花织物

B.粉彩瓷

C.珐琅彩瓷瓶

D.纸币“交子”

14.古代中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谚语盛行,农村家族组织历经几千年而牢不可破,异姓间的互相排斥,宗族、村寨间的仇杀、械斗频仍,这些均根源于

A.散漫自私意识B.血缘亲族团结C.官僚制度确立D.社会宗法观念15.《钱氏家训·家庭》载:“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强调

A.道德修养B.等级差异C.宗法观念D.乡风民俗

16.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17.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土司制度的这一变化发展轨迹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西南军务的强化

C.文化交流的强化

D.民族融合的强化

18.元朝时“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元代管理“腹里”的机构是()

A.行省B.中书省C.宣政院D.枢密院

19.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材料中“这场战争”的发动者是()

A.英国B.英法联军C.日本D.八国联军

2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中说:“(九品中正制)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

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解决“此弊”的主要途径应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八股取士

21.明太祖朱元璋南京称帝后,旋即发令出兵北伐推翻蒙元统治,出兵前发表《奉天北伐讨元檄文》:“自古帝王临御天下……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朱元璋发布檄文的主要目的是

A.承认元朝统治的合法性,笼络前朝遗民

B.彰显明朝的正统性,为北伐造势

C.阐明元朝衰亡的理由和本朝兴起的原因

D.强化胡虏无百年之运的社会认识

22.《台湾历史纲要》中记载,“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据此可知,康熙帝

A.重视对台湾的思想政治控制B.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C.以崇儒尊孔拉拢台湾的上层D.挑选全国儒学精英支援台湾

23.明宣宗时期,为内阁设立制敕房、浩敕房等官署,并令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而以进”,提出处理意见。同时于宫内设立内书堂专授小内使读,还赋予司礼监“代帝批朱”的大权,所有章奏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这表明当时A.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B.内阁日益成为国家的行政中枢

C.吏治腐败权臣弄权严重D.国家行政决策效奉进一步提高

24.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

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B.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25.王阳明说:“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孔孟既没,此学失传几千年。赖天之灵,偶复有见,诚千古之一快,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据此可知,王阳明

A.强调孔孟思想才是圣人的理论

B.主张知行合一

C.论证了心学道统思想的合理性

D.认为人性本善

26.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该材料表明

A.清朝政府已经放弃海禁政策B.海关税收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

C.宁波成为新的对外贸易中心D.清朝曾经推行过有条件的对外开放27.洪武五年二月,诏命内外府州县及乡之里社皆立申明亭,凡境内民人有犯者,书其过,明榜于亭上,使人心知惧而不敢为恶。后又设族善亭,亭上书写善人善事、恶人恶事,以示褒扬或惩劝。材料主要表明

A.市民文化日趋成为主流B.政府重视对民众的教化

C.宋明理学逐渐深入人心D.宗族乡约制度发展完备

28.中国古代的两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但都迅速贬值,明朝中期基本放弃纸币,最终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获得政府认可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说明A.政府控制市场的措施受挫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C.民间贸易已突破政府限制D.白银成为一种主要流通货币

29.儒学一跃而为经学,儒家思想真正成为国家的政治统治思想得益于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30.“一只船桨能翻出万顷波涛,一支鞭高扬走进金戈沙场,空荡荡的舞台能穷尽十八相送,一个圆场,一场趟马,就是‘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这种表现形式属于

A.小说的浪漫风格B.戏曲艺术的虚拟化 C.说书人的随性夸张D.绘画的意象化31.王夫之认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尸,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下面对王夫之的这一思想主张认识正确的是

A.王夫之要求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B.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C.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

D.反映了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的时代要求

32.有学者曾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苏杭地区的工商业面向全国,呈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息。”结合下图片,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太湖地区的丝织业始终居全国之首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区域性市镇网己形成

C.该地区己经成为新的经济贸易中心D.该地区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海港集聚地33.清代,山东省清平县,“农忙之际,农村工市所在,多有其人于每日极早麋集村外道旁,携带应用锄镰以待雇用,其工资有低昂,由劳资双方于趁市时协商之。”以上材料表明当时

A.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市场体系B.雇佣劳动力市场的迅速发展

C.原有土地生产关系基本瓦解D.手工作坊劳动对象有所扩展

34.潘耒在《日知录》序言中写道:“异日有整顿民物之贵者。读是书而憬然觉悟。采用其说,见诸施行,于世道人心实非小补。如第以考据之精详。文辞之博辨。叹服而称述焉。则非先生所以薯此书之意也。”潘耒的序言意在说明,《日知录》

A.是清朝考据学兴盛的主要原因B.强调学问应联系“当世之务”

C.主张推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D.促进了经世致用局面的形成

35.“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这首《竹枝词》描述的灌溉工具是

A.

B.

C.

D.

36.以下两段材料记载的商业状况,最早出现的时期是

A.秦汉B.隋唐C.两宋D.明清

37.嘉靖年间(1522—1566年)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材料说明“海禁”政策

A.是自然经济性决定的 B.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

C.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 D.解决了民间商业纠纷

38.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我们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应该参阅

A.《论语》

B.《庄子》

C.《法经》

D.《道德经》

39.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设立内阁

D.设立六部

40.京剧脸谱是根据人物性格、性情而采用某些色彩的,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如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A.注重描绘人物性格多样性B.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体现了京剧艺术的虚拟性D.表明京剧艺术走向成熟

二、材料综合题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工商业分布图

材料二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分布图

材料三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贩运的商品:“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绦线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材料四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摘编自《中国古代商业概貌的发展和特点》(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工商业分布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分布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的商品种类与唐朝相比有何变化。

(4)据材料四,概括明清商业发展的特点。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

(5)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趋势。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

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式,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改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结合所学知识,用史料说明材料一中秦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什么?它具体是怎样构成的?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在中央官制和选官制度上的体现?(3)材料二中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说明秦朝的制度存在着什么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唐、宋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4)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5)综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43.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小农们对封建家族有较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材料二 (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材料三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

史》材料四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4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材料二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

——《国史大纲》材料三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

——《宋书·恩幸传》材料四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

——《通典·选举·历代制下》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官职任用的主要途径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较,材料二所反映的选官制度在选拔标准上有何进步性?

(2)材料三反映的又是什么选官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此制度有哪些弊端?

(3)材料四反映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制度的主要特点。

45.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选官制度都极为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

——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材料二宋朝严禁“行卷”(考试前,考生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给有影响力的高官),考官

在考试前全部进入贡院(专门的考试场地),考试期间不得外出。考官的亲属如果参加考试另行组织,叫“别头试”。为防止考生作弊,进考场要搜身。为防止考官在判卷环节徇私情,考卷要“糊名”,密封考试试卷;还要誊录,考试密封编号之后发送誊录院,由手书在官员监督下抄写副本,将副本送考官评定,防止以字识人。

——摘编自任世江《宋朝的特点及完善科举制》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变化趋势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选拔官员的特点。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宋选官制度体现的原则,并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材料“凡制赦所出,必自宰相”到“台谏官员脱离对宰执的依附,只需对皇帝一人负责”再到“宰执因台谏而罢免者达57人”可知,宰相的权力在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监察制度的变化,故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政治统治清明”,也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故C、D两项错误。

2.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修建大型工程建设,如秦始皇皇陵、长城和大运河都是中央强化的产物,故A正确;BCD选项是这些工程修建的条件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拔官吏的依据,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社会阶层流动性,促进民间重学风气的形成,故D正确;世官制即世卿世禄制,以血缘亲疏为选官依据,与材料不符,排除A;察举制为汉代选官制度,注重官员的品德与才能,不会出现读书风气盛行的

情况,与材料不符,排除B;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最初注重德行与才能,后主要依据家势门第,与材料不符,排除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联系所学科举制的影响分析解答。

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元朝郭守敬编订《授时历》,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历法,D搭配正确,故选D;画圣是吴道子,A搭配错误,排除;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B搭配错误,排除;祖冲之著《本草纲目》,是药物学著作,《九章算术》是东汉的数学著作,C搭配错误,排除。

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宋朝,即“交子”出现在宋朝,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宋朝,而不是春秋、秦朝、魏晋,故A、B、C选项错误。

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两段材料说明国家赋税主要来自南方,以苏州和湖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经济地位上升,故D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判断东南地区的农民赋税负担是否沉重,且赋税比重要看国家征收的赋税占农民生产总量的比例,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故B不符合题意;我国种植原产美洲的农作物是在明清时期,时间上不符,故C 不符合题意。

7.B

解析:B

【解析】

【详解】

唐宋宰相之女的择婿标准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变化,即科举制发展导致社会阶层流动加快,选项B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重文轻武政策实行于北宋,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唐宋之际宰相之女择婿标准变化,因为唐代王室并不都是武将出身,选项C排除;选项D 不符合史实,排除。

解析: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光武帝凭借宗室身份,招揽地方豪强,重建汉政权,史称“光武中兴”,故C正确;秦始皇是秦朝的开创者,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汉宣帝是汉武帝曾孙,并未开中兴局面,故B错误;明太祖是明朝开创者,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9.D

解析:D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世纪早期一般指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170年左右,故A项错误;公元前2世纪晚期一般指公元前130年到公元前101年左右,故B项错误;公元前3世纪早期一般指公元前299年到公元前270年左右,故C项错误;公元前3世纪晚期一般指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01年左右,故D项正确。

点睛:学习和研究历史必须掌握的要素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史论;把握好时间这个要素既有利于我们学习历史,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对于做好高考历史选择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公元的划分,以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作为元年的纪年法,此前一年则称为公元前一年,公元无零年;每百年被称作一个“世纪”,但一世纪和公元前一世纪为99年,即公元元年~99年为一世纪,100年~199年为二世纪,公元前99年~前1年为公元前一世纪等等

10.D

解析:D

【解析】

【详解】

宗教信仰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人们将科举的人视为文曲星下凡,将考试的贡院称为选佛之场,将登记的名册称为千佛名经,可见人们把科举考试看得很神圣,表达了人们期望神佛保佑,科举及第的愿望,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故D项正确;A、B、C项,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都是科举制的作用,但材料主旨在于古代民间对科举及第的崇拜,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作用。故A、B、C项错误。

11.B

解析:B

【解析】

秦汉时期,确立了中国版图,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国格局,奠定了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基础,B 正确;A、C和D不符合题意,排除。

12.C

解析:C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战国时期辽宁、山西、湖南、广西都有铁器生产工具和铁农具,说明战国时期铁农具已出现并运用于生产,故C正确;表格数据不能得出北方广泛使用铁农具,排除A;没有世界其他地区冶铁技术的对比不能得出中国冶铁技术长期领先世界,排除B;表格信息不能体现铁制品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排除D。

13.A

解析:A

【解析】

【详解】

西周时期我国已经出现斜纹提花技术,唐朝可以存在斜纹提花织物,故A正确;清朝出现粉彩、珐琅彩,北宋出现纸币“交子”,BCD不可能在唐朝出现,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唐代沉船”,联系所学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分析解答。1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由题目中的信息“亲兄弟”“父子兵”“家族组织”等可知这些现象由宗法制所致,故D 正确;“亲兄弟”“父子兵”以及异姓之间的排斥等现象说明血缘关系是一种纽带,即同一血缘关系下,人与人之间是非常团结而非散漫,排除A;血缘亲族团结是宗法制思想的体现,不是材料中现象的根源,B错误;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

【点睛】

宗法制即宗教法规,是一种权利继承制度,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宗法制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贵族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世袭制、分封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C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提携宗族”和“赈济亲朋”可知,此家训强调的是宗族关系,故选C 项。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1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内阁大臣地位不高也无权,内阁大学士不能与皇帝共同决策,决策权只属于皇帝

一个人,内阁大臣也不是延续历代宰相职权,“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足以证明阁臣是能够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的。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与“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不符;B项与“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不符;D项本身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

【名师点睛】在做此类试题时首先审准题目的设问明确答题的方向,其次审清题目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因为其实好多选择题都是在设问、时间和空间等信息上设置陷阱,特别注意有些隐性的时空信息,必要时可以用笔画出来。然后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详解】

17.A

解析: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西南地区由土司制度到改土归流到流官统治,这反应的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加强,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18.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但山东西,河北之地等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故B正确;行省是元代地方行政制度,不是管理“腹里”的机构,故A不正确;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故C不正确;枢密院是掌管军事的中央机构,故D不正确。

19.A

解析:A

【解析】

【详解】

1514年的325年之后是184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正确;英法联军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故B不正确;日本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是在189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不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是在190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不正确。

2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科举制实行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采用九品中正制,品评官多由

世家大族担任,他们选拔时仅注重门第出身,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人才的发展受到限制。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隋朝时文帝以分科考试的方式取代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增加考试项目、设立武举,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学而优则仕,不再将才德、门第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给各个阶层的真才实学的读书人提供了登第入仕的机会,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官员的产生方式,故A选项错误;察举制是汉朝时期的选官制,而不是唐代的,故B选项错误;八股取士是在明清时期出现的,故D选项错误。

2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朱元璋此檄文发布的目的是表达明朝统治承接天命,强调“胡虏无百年之运”,为驱赶元朝残余势力造势,故B正确;A、C、D不是主要目的,属断章取义,排除。

【点睛】

2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分析材料可知,康熙帝对台政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置“一府三县”加强政治控制,二是就近调遣儒学教授在当地进行教谕、训导等,以加强教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目的是加强对台湾的思想政治控制,故选A项;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拉拢台湾的上层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挑选全国儒学精英与材料中“全部都是福建人”不符,故D项排除。

2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明朝中枢权力体系的调整。明宣宗时一方面提升内阁的地位和权力,另一方面赋予太监“批红”的权力,目的是用太监来牵制内阁,这表明当时君主专制得到强化,故A项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故排除B项;C、D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

2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一定时期的文学总是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出现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仁”、“忠”、“义”等社会价值观念,故C正确;材料不涉及反封建礼教的信息,排除A;明清小说里的“仁”、“忠”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理学思想不同,排除B;“仁”、“忠”等和民主思想无关联,排除D。

2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材料大意为:内心之良知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之学问也就是致良知,乃因知善知恶为良知,良知本是内心之本然至善状态,人人都有,不论圣贤还是愚钝之人,只要致其良知,则都可以成为尧舜。材料论证了王阳明理在心中、致良知的思想,论证了心学道统思想的合理性,故C正确;A不符合材料的主旨;B材料没有涉及;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6.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可知,乾隆表示要是税收增加,定海也可以像广州一样开放。由此可见,清朝曾经推行过有条件的对外开放,故选D;A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不能体现海关税收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故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宁波成为新的对外贸易中心,故排除C。

2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明朝政府把犯错之人的行为记录来下,并“明榜于亭上”,让人不敢再作恶,而把行善的人的行为也记录来下,进行表扬,这些都体现的是政府在对善恶行为进行引导教化,故选B;市民文化与材料无关,排除A;C、D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28.A

解析:A

【解析】

【详解】

题干中有信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获得政府认可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说明政府意图用发行纸币的方式控制市场的行为失败了,故A正确;B是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一个原因,题干重点变现的是发行纸币是控制市场的一种手段,故B排除;C题干中没有表现民间贸易已突破政府限制,排除;白银成为一种主要流通货币是在明朝后期,题干中有两宋、元朝、明朝四个朝代,指代不明,故D排除。

2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C选项符合题意。孔孟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并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A、B选项排除。朱熹与理学有关,不符合题意,D选项排除。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解题关键在于对新儒学的影响的准确把握。

30.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论证问题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戏曲的虚拟性表现在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等方面,B项符合材料信息。A小说错误;C和D不符合戏剧特点。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的戏曲·特点

3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继承,材料即体现了王夫之对传统的反思(批判继承),故选C项;材料信息未体现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王夫之反对君主专制,但没有主张建立平等、民主的政治,排除B、D两项。

32.B

解析: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苏杭地区的工商业面向全国,呈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息”,以及图片反映的市镇分布较为密集的情况,可以看出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区域性市镇网己形成。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CD项。

3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多有其人于每日极早麋集村外道旁,携带应用锄镰以待雇用”可知,清代农业生产活动中雇佣劳动力市场得到发展,故选B;A项中“门类齐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清代土地生产关系仍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中出现雇佣劳动现

象,并非手工作坊,排除D。

3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潘耒在《日知录》序言中强调考据学不是顾炎武著述的本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可知作者强调《日知录》突出的主体思想是经世致用,故B正确;清朝考据学兴盛的主要原因是清朝专制制度的加强和思想僵化,故A错误;C 与史实不符,排除;D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故选B。

3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脚痛腰酸晓夜忙……高田车进低田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词描写的是以人力为动力的灌溉工具翻车,故B项正确。耧车是西汉时期出现的播种工具,与“高田车进低田出”不符,故A项错误。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以水力为动力的灌溉工具,不是人力,与“脚痛腰酸晓夜忙”不符,故C项错误。风力水车依靠的是风力,也不是人力与“脚痛腰酸晓夜忙”不符,故D项错误。

36.C

解析:C

【解析】

根据题干“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其有趁卖早市者”“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等信息可知商业的时间限制和市坊界限被打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日趋活跃,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打破经营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市坊界限不复存在,C项正确。秦汉、隋唐时期商业时间受到限制和市坊界限明显,排除AB。D项明清在两宋之后,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37.B

解析:B

【解析】“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说明“海禁”政策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故选B;ACD没有体现,排除。38.A

解析:A

【解析】

【详解】

联系所学知识,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故C正确;《庄子》是道家学派庄子的作品,《道德经》B项是道家学派老子的作品,不符合

题意,排除BD;《法经》是战国时期改革家李悝制定的成文法典,不符合“儒家思想”,排除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联系所学孔子的思想分析解答。39.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故选B。A是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内阁是明成祖设立的,不符合题意,排除C。六部从隋唐三省六部制开始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

40.B

解析:B

【解析】

京剧脸谱用色彩“寓褒贬、别善恶”,从而不同脸谱也就标志着后世人们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因此可以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故答案为B项。脸谱色彩主要是根据道德品格而不是根据人物性格,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说法片面,京剧走向成熟不会只是根据脸谱的出现,排除。

二、材料综合题

41.(1)以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下游为中心;偏重于内陆;毗邻江河水道。(2)以黄河、长江中下游为中心;出现较多海港城市;分布较广;出现区域性专业市场、集散中心。

(3)变化:由奢侈品到日用品。

(4)特点

解析:(1)以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下游为中心;偏重于内陆;毗邻江河水道。

(2)以黄河、长江中下游为中心;出现较多海港城市;分布较广;出现区域性专业市场、集散中心。

(3)变化:由奢侈品到日用品。

(4)特点:明代出现“商帮”(或出现徽商和晋商)。

不同: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5)由北向南逐步扩展;范围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沿海城市越来越多;区域性工商业中心越来越多

【解析】

【分析】

【详解】

(1)分布:依据材料一“唐朝工商业分布图”可知,唐朝工商业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下游,并且偏重于内陆,毗邻江河水道。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宋初文书写道:“凡制敕所出,必自宰相。”宋仁宗时期,台谏制度得以重视,台谏官员脱离对宰执的依附,只需对皇帝一人负责。仁宗时期的宰执因台谏而罢免者达57人,欧阳修感叹道:“近年宰相多以过失,因言者罢去。”这种变化体现出当时 A.北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 B.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下降 C.谏官地位上升保证了政治统治清明 D.台谏与宰相的斗争削弱了中央集权 2.如图,中国封建时代建造了很多规模宏大的工程,创造了诸多奇迹。我国能够集中力量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A.中央集权的保证B.人民群众的奉献 C.科学技术的先进D.工匠水平的高超 3.某同学在评析古代某一制度时用到了以下词组:“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4.下列古代历史名人与成就搭配正确的是 A.顾恺之——画圣B.毕昇——雕版印刷 C.祖冲之——《九章算术》D.郭守敬——《授时历》 5.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于( ) A.春秋B.秦朝C.魏晋D.宋朝 6.《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A.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B.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 C.江南广泛种植原产美洲的作物 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7.唐代宰相之女大多嫁入王室。北宋宰相的女婿,则不乏有出身商家的状元、也有刚出科场入仕的八品小官。择婿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门阀制度的消亡 B.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C.重文轻武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二期末考试题(带答案)

必修二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卡表格内。) 1、“砍伐林木,清除地上的杂草,焚烧作为肥料,然后就挖坑下种”。这种耕作方式应该是() A、“以牛田” B、“刀耕火种” C、灌溉农业D 、精工细作 2、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 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 、灵渠 D 、芍陂 3、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4、下列我国古代衣着织物的三种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 A、丝棉麻 B、麻棉丝 C、麻丝棉 D、丝麻棉 5、商品买卖重在诚信,下列朝代最早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的是()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 、宋代 6、中国古代历朝大都强调“重本弃末”“强本弱末”“进本退末”,其目的() ①发展农业②发展商业③限制手工业④限制城市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7、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 A. 输华货物总值显著增加 B. 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C.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D. 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大 8、符合早期民族资本家张謇的是() A、创办了继昌隆缫丝产 B、发起了洋务运动 C、创办了发昌机器产 D、曾经是清末状元 9、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导致“短暂”的主要原因是() A、北洋政府对民族工业扶植不力 B、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 C 、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10、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空前的洗劫合破坏是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甲午战争期间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我国自2008年1月l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2.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关于宋太祖采取这一措施后果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形成重文轻武局面 B.有效巩固了中央集权 C.造成官僚机构庞大 D.导致对外战争的失利 3、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4.《元书地理志》载:“自封建变成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为统治如此广阔地域,元朝实行 A、二府制 B、三省制 C、行省制 D、三司制

5、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A、军机处工作效率高 B、军机处是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C、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D、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 6、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监察和谏议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监察、谏议制度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B、明清时期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 C、宋代独立的谏议机构是谏院 D、监察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从根本上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7、如果约翰是伯利克里时期的一个雅典公民,那在他身上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是 A、他可以和他的妻子一起去参加公民大会 B、他可能被推举为法官 C、他可以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 D、他可以因个人小事向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申诉 8、下列各项中,哪些能够协调古罗马贵族与平民的利益关系 ①元老院②公民大会③保民官的设立④执政官的设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索利说:“如今有个趋势,人民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这里的“她的民主制度”为现代社会提供的借鉴有 ①差额选举制②任期制③议会制④保护人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19年最新题库 年高一历史期中试卷 (37)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近代最早在中国建立租界的是______国,最早在中国强占租借地的是________国。 2. _____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_________是近代中国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第一人。 3. 1861年慈禧太后发动________政变,垂帘听政;1898年慈禧太后又发动政变,史称_________。 4. 时代赋予了太平天国革命新的内容,即在反对_________的同时,又担负起反对______的斗争。 5. 增开天津为商埠的不平等条约是__________;割占台湾及附属岛屿的不平等条约是_________。 二.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1. 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位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此言论反映的本质观点是,通过鸦片战争使英国 A.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B. 使对华鸦片贸易合法化 C. 使对华的正当贸易得到保护 D. 获得倾销商品的广阔市场 2.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 清军装备落后 B. 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C. 封建制度的腐朽 D. 英国势力的强大 3. 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其最主要的依据是 A. 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B.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C.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D. 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变化 4. 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建在 A. 南京 B. 北京 C. 广州 D. 天津

5. 总理衙门建立以后,清政府任命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为英国人 A. 赫德 B. 李威利 C. 戈登 D. 华尔 6. 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是 (1)阶级矛盾的激化 (2)外国经济侵略的加深 (3)自然灾害严重 (4)西方宗教思想的煽动 A. (1) B. (1)(2) C. (1)(2)(3) D. (1)(2)(3)(4) 7. 太平天国政权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A. 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B. 洪秀全称“天王” C. 太平军在永安建制 D.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8. 太平天国之所以是中国农民战争的高峰,最主要的依据是 A. 其规模和延续时间均属空前 B. 建立了与清政府对立的政权 C. 制定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 D. 对封建王朝的打击空前沉重 9. 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潮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 A. 仿制西方武器,振兴清朝 B. 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 深入了解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D. 启迪人民觉醒,摆脱封建牢笼 10. 在书序中明确提出“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的著作是 A. 《四洲志》 B. 《海国图志》 C. 《各国例律》 D. 《瀛环志略》 11. 下列对《资政新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B. 它是洪仁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的方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答题卷

必修1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满分60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西周时维持这一体系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等级制 D.世袭制 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 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3.按唐制,中男(16至2l岁)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才服兵役。某次, 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提议。得到太宗的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 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4.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 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 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中书省 C.明朝废除宰相制 D.清朝设军机处 5.右图为古代雅典“通往公民大会会场路途交通禁 行标志”示意图,被这一“交通禁行标志”禁行 的人有①奴隶②妇女③外邦人④儿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假如穿越时空隧道,让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和法国总统萨科齐回到1875年, 他们的共同点不包括 A.掌握行政权 B.是军队最高统帅 C.是国家元首 D.由民选产生,向议会负责 7.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 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有相互制约,即权 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最早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法律文件是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临川二中实验学校2015-2016学年度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专题一第1、2节;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邱昌文 马广东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单选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从商周到秦朝我国政治制度变化的突出特点是( ) ①由贵族政治变为官僚政治 ②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③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 ④血缘政治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C .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D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3.“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 A .鲁 B .齐 C .燕 D .宋 4.《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选项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 A .春秋鼎盛 B .问鼎中原 C .钟鸣鼎食 D .一言九鼎 5.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体现了宗法观念对人们起居生活的影响。家中长辈住在( )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6.公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门,将入朝的皇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格杀。父亲李渊正在皇宫内湖上泛舟,李世民的军队冲到面前,声称护驾。李渊无奈,立即传位给李世民,自己退居太上皇。史称“玄武门之变。这场残酷的夺嫡斗争违背了( ) A .宗法观念 B .华夷观念 C .重农观念 D .民本观念 7.“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现象。下列政治制度与此相关的是( )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8.《禹鼎》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这反映了( ) A .分封制趋向衰落,但尚能维护王权 B .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C .商业繁荣,小农经济发展 D .郡县制逐步确立 班级______ 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场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 ......... ...... ...... ...... ..... . ... .. .. .. .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 ........ ...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测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历史必修一期末水平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朝掌管草拟和颁发政令以及审核政令的机构分别是() A.中书省和门下省 B.门下省和尚书省 C.政事堂和门下省 D.中书省和尚书省 2.一名日本人在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A.1840年 B.1860年 C.1895年 D.1901年 3.《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作法的根本目的是() A.不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部权限分明、效率提高 D.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4.下列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取胜的社会主义革命 B.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C.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D.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5.古希腊城邦中最流行的政体是() A.贵族制和制 B.贵族制和平民制 C.君主制和寡头制 D.寡头制和僭主制 6.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最主要原因() A.中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B.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C.美国的经济政治力量下降 D.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主体,而美国却通过独立战争确立了政体,但两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据此,请回答7、8题: 7.英国《权利法案》公布的意义在于() A.使议会得到了自由选举国王的权利B.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C.宣告废除了封建制度D.宣告废除了君主制

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附答案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附答案 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卷Ⅰ为单项选择题;卷Ⅱ为非选择题。 2.考试范围:必修①第1~10课;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3.请将班级、姓名、座位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4.请把选择题的正确答案填写到指定的答题卡上,否则不予判分!非选择题答案认真填写到该题所留空白处。 卷Ⅰ(选择题,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禹铸九鼎”、“禹开九州”是上古时候的传说,它们实际上反映了: A.禅让制的结束 B.商王朝的发展 C.西周的强盛 D.夏朝的建立 2.我国自2008年1月l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下列选 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3.右图中所示的政治制度是: A.夏朝的王位世袭制 B.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C.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D.商朝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 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控制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D.制定一整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既是对前朝制度的否定,也受到了前朝制度的影响,其中受到前朝影 响的是①禅让制②王位世袭制③分封制④嫡长子继承制: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② 6.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积极影响是: A.维护国家统一 B.发展社会经济 C.防御侵略 D.加强民族团结 7.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 口,废列侯106人。这段材料说明了: A.汉武帝贪财暴虐 B.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 C.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8.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 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关于宋太祖采取这一措施后果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形成重文轻武局面 B.有效巩固了中央集权 C.造成官僚机构庞大 D.导致对外战争的失利 9.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 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10.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写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 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设立军机处处理政务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11.你看过《宰相刘罗锅》吗?号称“贪污之王”的军机大臣和坤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请问 军机处设置于: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12.下图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对地方控制情况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反映它们关系变化的 是: 年代 A 中 央 中 央 年代 C 年代 B 中 央 中 央 年代 D

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试题及答案

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姓名班级 说明: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请认真书写班级﹑姓名,仔细审题,相信优秀的你必能成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 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主要目的是() 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 B、调合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3、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5、、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是指()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6、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7、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隋唐时期 B、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清朝时期 8、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9、以下关于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并开始参与决策②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正式形成的 ③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④内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0、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C、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D、加强了专制皇权

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中国传统年画是一部风俗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时期鲜明的文化个性。对下面年画《男耕女织》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图中生活以“井田制”为前提 B.该场景最早出现于秦朝时期 C.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经济模式 D.反映了古代丰衣足食的生活 2.“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此诗描述的致远舰管带是() A.刘永福B.邓世昌C.林永升D.丘逢甲 3.下列有关生产工具的图片,按照其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1)(2)(3)B.(1)(3)(2)C.(2)(1)(3)D.(3)(2)(1)4.某同学在评析古代某一制度时用到了以下词组:“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5.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于( ) A.春秋B.秦朝C.魏晋D.宋朝 6.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下列对各国变法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A.巩固卿大夫掌握的实权 B.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C.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D.试图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7.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周王朝的势力衰微,分封制受到冲击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诸侯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的进程 D.周天子已经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8.明初,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 A.三省并立,互相牵制 B.削弱地方,集权中央 C.抑制相权,设立内阁 D.废除丞相,加强皇权 9.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交子”广泛使用 B.坊市界限严格 C.商业发展繁荣 D.商帮活动频繁 10.宋初文书写道:“凡制敕所出,必自宰相。”宋仁宗时期,台谏制度得以重视,台谏官员脱离对宰执的依附,只需对皇帝一人负责。仁宗时期的宰执因台谏而罢免者达57人,欧阳修感叹道:“近年宰相多以过失,因言者罢去。”这种变化体现出当时 A.北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 B.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下降 C.谏官地位上升保证了政治统治清明 D.台谏与宰相的斗争削弱了中央集权 11.清朝唐英《陶冶图说》记载景德镇“商贩毕集,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靡不借瓷资生”。这反映了当时 A.景德镇开始成为瓷都 B.瓷器出口量大幅增长 C.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 D.私营制瓷业发展迅速 12.漫画能够形象诙谐地反映历史事件。对如图所示汉初历史事件的解释,正确的是 A.最终导致了封国叛乱 B.弥补了分封制的弊端 C.保证了国家长治久安

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期末试卷是高一第一学期必修1(政治史)的总测,是根据当时实际教学进度进行的,它有利于高一师生正确理解和把握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夯实基础,为以后学习作知识和能力准备,并且提高人文素养。一、试卷结构本次历史试题总分为100分,时间为90分钟,其中第Ⅰ卷选择题1—25小题共50分,第Ⅱ卷非选择题26、27、28、题共50分。二、试卷特点1.注重基础,贴近教材,强调对教材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不管三年后的具体高考方案如何,关键还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本次历史学科的命题首先表现在对知识考查的基础性,绝大多数的题目都是基于主干知识的考查。如选择题的第1、3、5、6、7、10、11、12、13、15、18、19、20、23、24、25题等,主观题中27题关于西方的政治制度、28题中关于中国在国际的地位和当今国际形势的发展,这些主观题在问题设计上也尽量做到依托教材、落实历史学科知识,让学生有话可写,不会让学生出现无从下手的感觉,试卷这样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视课本的阅读,以夯实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2.突出新的史观,体现课改精神。立足新课程、关注新课改这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与原则。高中历史新课程突出“三大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范式,尤其是文明史观,“从文明演进角度看历史”是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内容总纲。因此,突出“三大史观”也将成为新课程下历史教学和考试

的重要特点,为此,在本次考试命题设计上也反映了这一特点。除了在试题内容设计上体现新课程理念外,在试题形式设计上也同样彰显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精神和理念。试题材料新颖、多样,图文并茂,表格,各类图片多达9幅,使整套试题洋溢着历史气息;一些主观题在问题、答案设计上也具有开放性特征。 3.关注现实,贴近生活,彰显史学教育功能。 试题着重考查与社会热点、焦点、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等相关联的或能建立联系的知识,进而引导高中学生树立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命运、国家前途和世界发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当然,在考查方式上的选择上可以或显性或隐性、或直接或间接。依据这一命题趋势,对于高一学生生来说,也应从早培养这一意识,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所以,在命题设计上也渗透了这一意图。如选择题第8题关于美国08年总统大选的问题,主观题26题分析当前中国海军远洋护航的任务的目的,27题分析当今中国在国际中重要的表现因素有哪些。三、学生答题分析这次抽取两个考场共80份试卷,最高分98,最低51,平均分为75.30,难度中等。1、选择题部分满分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难度值选择题50502440.30.86依据抽样分析,错误率较高的为第14、15、16、24题。第14题学生答题时,审题不清,抓不住主旨容易错选成C。第15题问题出在不能分清选项表达上的错误,主要是基础知识不巩固造成的,第16题是比较性,选择最佳答案,学生主要是比较能力欠缺,错误较多,第24题问题出在不理解生产关系的含义,暴露出学生上课听课不专心,而且基础知识薄弱。 2.非选择题部分题号分值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难度

高一历史必修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期中考试 卷及答案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铭选中学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卷(2008。11)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一卷 一、单项选择题(40小题,每小题分,共60分) 1、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主要目的是 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 B、调合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2、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日:‘愿陛下令诸侯得到推恩子弟以地,侯之。’ 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3、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4、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是指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5、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事实设计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6、伴随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是: 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③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④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积极影响是:) A、维护国家统一 B、发展社会经济 C、防御侵略 D、加强民族团结 8、分封制的主体是: A、殷商旧族 B、殷商降族 C、古老方国 D、同姓亲族 9、分封制与内外服联盟相比 ①各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朝的方国密切,臣属关系更明确②各封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③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④各封国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 A、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秦朝能够“一法度、衡、石、文,尺、车同轨,书同文”,其主要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国家的统一 C、秦推行法治 D、秦推行郡县制 11、《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对材料的理解正确 ..的是 A、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 B、反映了“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地方势力冲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得分_______ 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 1.我国在西周时期正式确立的王位继承制的方式是() A.禅让制 B.兄终弟及制 C.长子继承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2.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④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3.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程序是 ( )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 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各地交通的发展 B.边疆地域的拓展 C.经济文化的交流 D.中央集权的加强 5.梭伦改革为打击氏族制度残余,划分了社会等级,划分依据是() A.身份地位 B.战功大小 C.财产多寡 D.控制奴隶数目 6.最终在雅典确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是( ) A.提秀斯 B.梭伦 C.克里斯提尼 D.伯利克里 7.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最高的权力机构是() A.十将军委员会 B.陪审法庭 C.公民大会 D.五百人会议 8.《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行为,是因为该法() A.是习惯法的汇编 B.实质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C.订成明确条文,量刑定罪以此为准 D.平民达到了公布法律的目的

9.罗马帝国时代重视法律制定的根本原因是() A.维系和稳定帝国的统治 B.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C.满足公民政治的需求 D.重视发展罗马文化 10.公民法适应于( ) A.全帝国公民 B.罗马公民 C.外邦自由民 D.全体罗马人 11.推动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主要动力是() A.平民的斗争 B.帝国皇帝的重视 C.罗马的不断扩张 D.法学家的努力 12.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的( ) ①陪审制度②律师制度③诉讼原则④某些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在英国确立的经济前提是() A.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B.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 C.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D.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14.《权利法案》最重要的意义是() A.限制王权 B.选举自由 C.建立政府 D.国王统而不治 15.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核心是() A.总统 B.总理或首相 C.大法官 D.议会 16.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B.巩固了国家政权 C.确立了共和政体 D.废除了奴隶制度 17.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但是并未引起 政局不稳,这主要是因为( ) A.两党根本利益一致 B.两党互相制约 C.美国法律健全 D.美国国民素质很高

(完整版)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完整版)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周灭商后,面对广大的土地和空间,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让他们去拓荒、保土和安民,推广周天子的一统政治。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 A.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B.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直接控制 C.保证了统治秩序稳定 D.推动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3.《荀子·君道》:“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可见,荀子旨在A.强调以法治国的必要性 B.否认法治与权势的重要 C.论证法治是人治的补充 D.说明人治比法治更重要 4.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器生产工具和铁农具”数据表 铁器出土地点总件数 生产工具 件数 (约) 生产工具所 占百分比 铁农具 件数 铁农具所占 百分比 辽宁抚顺80余7796.2%6888.3% 山西长治36余3186.1%2167.7% 湖南长沙70余2130%1780.9% 广西平乐181余17093%9153.3%

此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A.铁器工具在北方被广泛使用 B.古代冶铁技术长期领先世界 C.铁农具已出现并运用于生产 D.铁制品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 5.中国传统年画是一部风俗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时期鲜明的文化个性。对下面年画《男耕女织》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图中生活以“井田制”为前提 B.该场景最早出现于秦朝时期 C.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经济模式 D.反映了古代丰衣足食的生活 6.孔子形象在历史典籍中有诸多介绍。《庄子·外物》记载孔子“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汉代《春秋纬》颂:“孔子长十尺,大九围,坐如蹲龙,立如牵牛,就之如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史料记载没有纯粹客观公正可言 B.孔子形象与儒学地位演变相关 C.人物形象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模糊 D.历史人物的形象难以达成共识 7.漫画能够形象诙谐地反映历史事件。对如图所示汉初历史事件的解释,正确的是 A.最终导致了封国叛乱 B.弥补了分封制的弊端 C.保证了国家长治久安 D.解决了君与相的矛盾 8.由亚洲协会和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海洋的秘密:唐代沉船与亚洲早期贸易”在纽约展出。以下文物可能出现在展览中的是 A.斜纹提花织物 B.粉彩瓷 C.珐琅彩瓷瓶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省六校协作体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命题学校: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命题人:胡薇校对人:赵昀晗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甲骨文中绝大部分是占卜的记录,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反映了商朝政治的突出特点是 A.神权高于王权B.神权与王权合一 C.王权源于神权 D.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2.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 西周 B. 秦 C. 唐 D. 清 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这段话主要含义是 A. 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 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 C. 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 D. 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4.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缶:古代的一种乐器)表演,再现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制度是在西周形成和完备起来的。《礼记》中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从中可以看出①礼乐制与分封制、宗法制共同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②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③礼乐文明仅存于奴隶社会④礼乐制是了解西周社会的一个窗口 A. 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史学家白寿彝考证后指出:“(晋国)原县,第一个县大夫为赵衰,称为原季,而继任者为赵衰之子赵同,亦称原同。”《左传》记载赵简子在作战时宣誓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这反映出当时( ) A.分封制已经崩溃 B.分封等级秩序消失 C.秦已统一六国 D.郡县行政组织出现 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最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7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说“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秦皇”开创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权力的高度集中 B.严格的等级制度 C. 注重血缘纽带 D.王权至上 8.张老师讲解下幅知识结构图时最有可能得到的认识是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30*2=60) 1、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B )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长远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2、《明律集解附载》载:“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纻文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宫。工匠机户及挑花、挽花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b )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宣传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3、成语“朝秦暮楚”有多种解释,如比喻立场不坚定。假如用在商业上,该成语能够从侧面反映中国古代( a )①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②商业交通比较发达③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④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上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明清的中国也能够说是一个‘士魂商才’的时代”这种现象表明明清时期(b ) A、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名存实亡 B、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读书人通过商业活动跻身仕途 D、商业经营的好坏是衡量士人成功与否的标准 5、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 ) A、适合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B、中国一向具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 C、中国人口多,解决吃饭问题是当务之急 D、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6、英国史学家韦尔斯说:“19世纪以前的两千多年,很少有中国人对于他们自己的文明优越于世界其他各处文明产生过任何认真的疑问”。对上述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D ) A、中国古代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 B、中国古代封建政府禁绝任何外来文明 C、中国古代文明并非世界领先 D、古代中国人缺乏对本国文明的深刻反思 7、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C )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8、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叙述,错误的是(D ) ①经历了近90年的发展史②是中国近代社会进步的基础③始终受到反动政府的防碍与限制④外国对华经济侵略对其发展有防碍与促动的双重作用⑤它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必然结果 A、①⑤ B、②③ C、④⑤ D、③⑤ 9、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经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绝大部分不是来源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2001 20001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开卷部分60分钟) 一、选择题(10分) 1、明清时期组织中国军队击败过侵略军的历史人物是: ①汪鋐②顾宪成③康熙帝④乾隆帝 A 、①②B 、①③C 、③④D 、①④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阶级是: A 、工人和农民 B 、新贵族 C 、资产阶级 D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3、中国近代史开端比世界近代史晚了: A 、100年 B 、200年 C 、300年 D 、400年 4、下列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工业革命开始②《南京条约》签订 ③第一次经济危机④七月王朝垮台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③①②④ D 、④③②① 5、雅各宾派专政的重要机构是: A 、国民公会 B 、立法会议 C 、救国委员会 D 、国民会议 二、列举题(17分) 1、列举明朝中后期出现的崇尚实际的学风的四位杰出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2、列举西欧近代四个科学社团。 3、列举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作为巩固革命成果颁布的文件各一个。 4、列举英国工业革命中关于动力和交通运输方面的主要发明和发明家。 5、列举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 三、识图题(8分) 1、观察左图并回答: ①拿剪刀的是谁?_________②拿拐杖的人代表哪个阶级________ ③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___________ 装 订 线 学生答题不得超过此线 装 订 线 学生答题不得超过此线

④为什么要剪胡子?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鸦片战争形势图回答: ①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地点: _________ ②B所标的通商口岸是:________ ③C所标的通商口岸是:________ ④概括五口通商口岸地理位置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材料分析题: 一、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它过去一切世代创 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摘自《共产党宣言》(4分)问:(1)“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指哪一段时间? (2)“过去的一切世代”指哪几个历史阶段? (3)引文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引文的含意说明了什么? 二、“英国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世界接触。与外国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引自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6分)请回答: 1、请政府奉行的与世隔绝的什么政策? 2、英国是怎样用暴力打破这种“隔绝状态”的?当时中国是哪个皇帝在位? 3、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性质发生了哪些变化? 五、问答题:(15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