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外贸易与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综述

对外贸易与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综述

对外贸易与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综述
对外贸易与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综述

对外贸易与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综述

区域双核结构模式指在某一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空间结构.区域双核结构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地理现象,不仅广泛存在于中国沿海地区,如沈阳—大连、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等,也广泛存在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中[1].目前学术界对这种现象的研究主要沿着两个脉络展开:一是机理研究,包括剖析苏州—上海等典型案例和归纳双核结构现象共同点来归纳双核结构模式的一般优势[1-2],以及借助几何学手段从区域可达性的视角对双核结构模式的演化过程进行数学推导[3];二是应用研究,应用区域双核结构理论来指导区域的发展战略[4].但是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在双核结构模式生成机理的研究方面仍然比较薄弱.本文将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技术手段和研究视角,构建模型模拟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生成过程.我们的研究将加深人们对区域发展空间结构演化机理的认识.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对外贸易是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生成的基本驱动力量.我们的观点基于目前新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提供的两个证据.一是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的交互作用将导致制造业的集聚和城市的出现:Krugman[5]、Fujita和Krugman[6]的研究表明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制造业产品需求的循环

累积因果效应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对外贸易政策是塑造国内经济地理格局的重要因素:Krugman和LivasElizondo[7]、Alonso-Villar[8]和Hanson[9]的研究表明,随着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国内市场的相对重要性在下降,企业将倾向于在靠近国外市场的边境地区布局.因此从这个视角来看,区域双核结构模式是对外贸易政策的伴生物.在本文中,我们将给出对外贸易驱动双核结构模式生过程的严格论证,并探讨对外贸易影响双核结构的控制因素,最后进行总结.1模型设定

1.1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我们的模型由两个狭长的、隔海相望的国家A和B构成,其中国家A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国家A和国家B的经济都由农业和制造业两个部门构成,其中农业部门都能够自给自足.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设国家A是制造业产品的净出口国,且只有出口没有进口;同时把国家B看作一个“黑箱”,不考虑其内部空间结构,对于国家A来说国家B的市场规模为yf,这里yf的值随着国家A对外贸易政策的深化而提高.图1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国家A的长度被标准化为1,劳动力的数量也标准化为1,其中制造业劳动力的份额为u,农业劳动力的份额为1-u.受土地等农业资源的限制,农业劳动力被固定在r=0、r=0.5和r=1三个区

位.在这三个区位上,农业劳动力的份额分别为φ0、φ1和φ2.为简单起见,假设生产单位农产品需要单位土地资源和单位农业劳动力,同时假设农产品为计价物.这样农产品的价格和农民的收入都为1.制造业劳动力不能跨国流动,但是可以在国家内部两个区位r=0.5和r=1自由移动.如果制造业劳动力全部集中在区位r=0.5或r=1,则国家A是一个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单中心经济体;如果制造业劳动力同时分布在区位r=0.5和r=1,则国家A的空间结构呈现出双核模式.令区位r=1上的制造业劳动力份额为λ,W1和W2分别为区位r=0.5和r=1处制造业劳动力的工资,则在r=0、r=0.5和r=1三个区位上劳动力的总收入为Y0=φ0Y1=φ1+uW1Y2=φ2+λuW2。

1.2消费者和制造业企业

消费者具有相同的多样化偏好,他们的效用U具有Cobb-Douglas函数形式.令CA代表农产品的消费量,M为制造业产品消费量的综合指数,δ为制造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替代弹性,u表示制造业产品消费支出在消费者总支出中所占的份额,则:U=C1-uAMu其中M=[∑ni=1c1-1/σi]1/制造业活动具有规模经济性和张伯伦式的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假设制造业活动只需劳动这一种要素投入,固定劳动投入为F,边际劳动投入为

c,则制造业企业i的成本函数为L=F+cQ2市场潜能如果双核结构模式是一种均衡状态,那么必须保证区位r=0.5处的制造业企业没有动力逃逸到区位r=1,同时区位r=1处的制造业企业也没有动力逃逸到区位r=0.5.反之,如果企业逃逸后能够获得更大的利润,则这个空间格局是非均衡的.下面我们构建市场潜能函数来刻画制造业企业逃逸原有的区位时获得利润的相对大小.简单起见,假设农产品不需要运输成本,工业制成品的运输成本采用萨缪尔森的冰山技术进行处理:单位产品运输单位距离后只有1/t到达,同时价格上升t倍;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使c=,F=u/δ;不再单独考虑制造业产品离开国家A后的运输成本、关税等因素,国家B市场需求的存在等价于区位r=1处的收入由Y2增加到了.制造业企业逃逸到rD能否获得更高的利润,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企业在rD处的生活成本指数.逃逸到rD处的企业要吸引工人就业,必须保证工人的实际工资率与原来的区位相等.如果企业所在rD处的生活成本指数较高,企业支付的名义工资就应该越高,这将降低产品的需求和企业利润.根据方程和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可以求出区位r=0、r=0.5和r=1处的生活成本指数方程为:G0=[1-δ+λ1-δ]1/G1=[w1-δ1+λ1-δ]1/G2=[1-δ+λw1-δ2]1/第二,企业在rD处面临的总需求.在垄断竞争的市场

结构下,企业的营业收入全部转化为工人的名义工资.如果在rD处企业面临的需求较高,则企业零利润时工人的名义工资率较高.这样,我们将企业面临总需求的大小转化为企业零利润时工人名义工资率的大小.根据方程、、,区位r=0.5和r=1处制造业企业零利润时工人的名义工资率为δ=Y01-δG-0+Y1G-1+1-δG-2δ=Y0t1-δG-0+Y11-δG-1+G-2根据上面的分析,如果逃逸企业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则意味着企业零利润时付给工人的实际工资率大于原来区位工人的实际工资率.根据方程、和,区位r=0.5和r=1处制造业工人实际工资为ω1=w1G-μ1ω2=w2G-μ2这样,我们定义区位r=1处相对于r=0.5处的市场潜能指数为,区位r=1处制造业企业零利润时支付给工人的实际工资率ω2和区位r=0.5处企业零利润时支付给工人的实际工资率ω1之比.如果ω2/ω1<1,则制造业企业在区位r=0.5处获得更高的利润,制造业企业将向r=0.5处迁移;如果ω2/ω1>1,则制造业企业从将向区位r=1处迁移.因此如果区域双核结构模式是空间均衡状态,那么意味着这时ω2/ω1=1,而且当λ的值增加时ω2/ω1下降,当λ的值下降时ω2/ω1增加.

3空间均衡

下面我们通过数值模拟来揭示对外贸易的深化即yf

的增加对国家A经济地理结构的影响.由上面的分析,ω1和ω2由收入方程组、和)、生活成本指数方程组、和)、制造业工人名义工资方程组和)、制造业工人实际工资方程组和)共同决定.我们主要分析国家A面临三种对外贸易环境时经济地理结构的特点,这三种对外贸易环境为:完全封闭的经济环境、中等开放的经济环境和高度开放的经济环境.在每种经济环境下,我们都首先假设所有的制造业工人都集中在区位r=0.5处即λ=0,然后逐步增加区位r=1处制造业工人的份额,即逐步提高λ的值,来观察这个过程中ω2和ω1的相对大小的变化.图2是完全封闭的经济环境下区位r=1处的市场潜能ω2/ω1随着λ从0到1的变化曲线.图2根据δ=3,u=0.2,t=6,区位r=0、r=0.5和r=1三个区位上农业人口规模分别为0.35,0.35和0.1的参数绘制.从图2可以看出,ω2/ω1总是小于1.这说明如果企业逃逸到区位r=1,它将远离区位r=0和r=0.5处的消费市场,企业利润将大幅度下降.因此这时国家A的经济地理结构是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单中心经济体.u2=0.2u2=0.4图2封闭环境下区位r=1处的市场潜能图2根据δ=3,u=0.4,t=6,区位r=0、r=0.5和r=1三个区位上农业人口规模分别为0.25,0.25和0.1的参数绘制.从图2可以看出,ω2/ω1曲线向右上

方倾斜:尽管当λ=0.95时ω2/ω1=1,但是λ<0.95时ω2/ω1<1,当λ>0.95时ω2/ω1>1.这说明λ=0是一种均衡状态,λ=1也是一种均衡状态.这时国家A的经济地理结构可能是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单中心经济体,也可能是以港口城市为核心的单中心经济体.图3是中度开放的经济环境下ω2/ω1随着λ从0到1的变化曲线.图3根据δ=3,u=0.2,t=6,区位r=0、r=0.5和r=1三个区位上农业人口规模分别为0.35,0.35和0.1的参数绘制.从图3可以看出,ω2/ω1曲线都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而且当λ=0.25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均衡状态.这时,制造业企业同时分布在r=0.5和r=1两个区位,而且在区位r=1处制造业企业的份额为0.25.同样,在yf=0.9的条件下,当λ=0.8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达到均衡.这时,国家A的经济地理结构是以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为双核心经济体系.u2=0.2u2=0.4图3中度开放环境下区位r=1处的市场潜能但是在中度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双核结构模式并不必然出现.图3根据δ=3,u=0.4,t=6,区位r=0、r=0.5和r=1三个区位上农业人口规模分别为0.25,0.25和0.1的参数绘制.从图3可以看出,ω2/ω1曲线都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当λ<0.7时ω2/ω1<1,当λ>0.7时ω2/

ω1>1.这说明这时国家A的经济地理结构可能是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单中心经济体,也可能是以港口城市为核心的单中心经济体.图4是高度开放的经济环境下ω2/ω1随着λ从0到1的变化曲线.图4根据δ=3,u=0.2,t=6,区位r=0、r=0.5和r=1三个区位上农业人口规模分别为0.35,0.35和0.1的参数绘制.图4根据δ=3,u=0.4,t=6,区位r=0、r=0.5和r=1三个区位上农业人口规模分别为0.25,0.25和0.1的参数绘制.从图4可以看出,ω2/ω1总是大于1.这说明λ=1是均衡状态,这时国家A的经济地理结构是以港口城市为核心的单中心经济体.u2=0.2u2=0.4图4高度开放环境下区位r=1处的市场潜能根据上面的分析,对外贸易政策深刻的影响着国家A的经济地理过程,是双核结构模式生成的直接驱动力量.根据图2、图3和图4,我们很容易绘制出图5.图5描绘了在δ=3,u=0.2,t=6,区位r=0、r=0.5和r=1三个区位上农业人口规模分别为0.35,0.35和0.1时,国家A城市区位的均衡状态随着对外贸易深化的变化过程.从图5可以看出:在对外贸易联系较小时,城市仅出现在区域中心.当海外市场规模相对于内陆市场规模增加达到某个临界值时,一部分制造业企业最终会被吸引至海岸港口地区,另一部分制造业企业仍然留在区域中心以满足内陆市

场的需求,这时的经济体系将呈现出以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为双核心的空间结构.如果海外的市场需求继续扩大,最终所有的制造业活动都将被吸引到海岸地区.这时区域双核结构模式将最终瓦解,这个区域将演化为一个以港口城市为核心的单中心经济体.u2=0.2u2=0.4图5对外贸易与经济地理但是图2、图3和图4表明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受到农业劳动力消费市场规模的深刻影响.根据图2、图3和图4,我们也很容易绘制出图5.图5描绘了在δ=3,u=0.4,t=6,区位r=0、r=0.5和r=1三个区位上农业人口规模分别为0.25,0.25和0.1时,国家城市区位的均衡状态随着对外贸易深化的变化过程.从图5可以看出,如果农业劳动力消费市场规模较小,制造业部门的需求累积因果效应较为强烈,区域双核结构模式将不会出现.在封闭的经济环境和中等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历史事件和偶然因素在塑造经济地理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可能仅仅出现在区域中心地区,也可能仅仅出现在沿海港口地区.当国外需求相对国内需求非常大时,一旦制造业企业开始被吸引至海岸地区,则这个地区成为整个区域经济中需求最大的区位,其他所有制造业企业最终会被吸引至海岸地区,最终港口城市将成为均衡状态.4结论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研究了对外贸易推

动区域双核结构模式形成的经济机理.研究表明,在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两个因素的作用下,区域双核结构模式和海岸发展轴都是制造业企业选择区位响应国内市场需求和国外市场需求的结果.本文的结论如下:第一,对外贸易是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生成的基本驱动力量.在对外贸易联系较小时,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单中心经济体是均衡状态;随着对外贸易联系逐渐深化,在国外市场规模扩大到中等程度时,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将同时出现,区域经济呈现出双核结构模式;当国外需求相对国内需求非常大时,区域双核结构模式最终瓦解,港口城市将成为均衡状态.第二,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还受控于农业劳动力消费市场规模因素的影响.如果农业劳动力消费市场规模较小,区域经济体系将呈现出以区域中心城市或者港口成为为核心的单中心结构.只有当农业劳动力消费市场较大时,区内农业劳动力消费市场才有可能和国外消费市场形成抗衡的力量,制造业才会同时分布在区域中心和港口区位,区域双核结构模式才会形成.

外贸函电 文献综述

浅析外贸函电中礼貌策略的运用 随着全球经济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国际商务关系的发展不断深化。商务英语作为跨国商务和国际经济活动的产物,其作用也日益突出。而外贸英语函电作为商务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对公司间商贸活动的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外贸函电的写作,有许多与它自身特点相关的原则,而礼貌原则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成为外贸函电写作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外贸函电作为人们在经济领域内的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是开展对外经济贸易业务和有关商务活动的重要工具,其相关理论与研究一直处在不断完善之中。1983年英国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在对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的研究基础上,根据外贸函电的特征,将它分为四类:合作类、竞争类、和谐类和冲突类外贸函电。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P.Brown和S.C.Levinson的著作《语言使用中的共性:礼貌现象》为基石的礼貌理论,一直被语言学界奉为研究礼貌现象的经典理论,并为众多相关领域资以借鉴,影响极大。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对其各个领域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其中主要集中在对外贸函电的教学与写作上。首先,在教学方面有,如谭秋月在《案例教学法与外贸函电教学研究》(2006)中对案例教学法如何运用到外贸函电中的分析。王秋英在《外贸函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2011)中通过对外贸函电特点的分析,总结其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的措施。其次,在写作方面,主要有具体的原则上的研究,如赵璐在《外贸函电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运用研究》(2012)中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阐明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体现和运用。从学者对外贸函电的研究上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外贸函电中礼貌策略的运用这一具体的切入点上,研究的不是太多。而对于外贸函电中四种具体类别上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广州广播电视大学的林旭涛在《浅析语用礼貌在对外经英语函电中的运用》(2005)一文中,从礼貌原则的具体分类在外贸函电中运用和体现入手,详述了礼貌策略与外贸函电的自身特点的关系以及要注意的一些东西。而陈莎付、雅云在《外贸函电实例中的礼貌策略分析》(2010)通过具体的实际案例中礼貌策略的详尽描述,说明了礼貌策略在其中的体现和运用。另外还有,浙江教育学院的杨娅珍在《礼貌策略在竞争类与冲突类外贸函电中的运用》(2008)中,先从介绍外贸函电的四种分类着手,描述了礼貌策略在竞争类和冲突类外贸函电中的实际运用,并结合了外贸函电的特征指出了具体运用的方法。从以上可以看出,学者对外贸函电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外贸函电中礼貌策略这一切入点的研究不是太多。尤其是关于礼貌策略在外贸函电四种具体的类别上虽有涉及,但是这些研究仍然不够深入和完善,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21世纪全球经济的发展与融合,使得各国之间的商务关系越来越密切。商务英语在这一大背景的催促下,其作用和发展也在不断凸显和完善之中。而外贸函电作为商务英语中的一种有效沟通方式,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不容小觑。在实际生活中,由于语言不当而引起不必要的误会、磨擦,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例子屡见不鲜。而在对外贸易业务中,交易双方的接触和洽谈大多通过往来函电得以实现,语言不当轻则会给贸易伙伴留下不好的印象,重则可能会导致交易的失败。由此可见,在外贸函电写作中使用得体的语言和采取相应的礼貌策略不容忽视。 通过对外贸函电的了解,我们很容易得知它作为国际间外贸活动中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有着自身的特点与写作要求。而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礼貌原则理论的研究成果也逐渐被运用到外贸函电中。礼貌问题和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特点及发展前景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特点及发展前景

摘要: ......................................................................................................................................... - 3 - 关键词:...................................................................................................................................... - 3 - 问题一: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特点及矛盾.................................................................................. - 3 -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总体特点...................................................................................... - 3 - 1、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顺差依然很大............................................................ - 3 - 2、外贸依存度快速增长............................................................................................ - 4 - 二、出口结构的变化特点.................................................................................................. - 4 - 1、出口增长主要靠工业制成品来拉动,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尤 为迅速.......................................................................................................................... - 4 - 2、加工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方式,其中进料加工成为最重要的加工贸易形式 ... - 5 - 3、中间品出口中半成品和零部件增长迅速,资本品出口增长明显 ....................... - 5 - 三、进口结构的变化特点.................................................................................................. - 5 - 1、进口中短缺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比重上升,机械设备比重上升 ............ - 5 - 2、以中间品为主的格局未变,资本品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 - 6 - 四、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 6 - 1、出口商品结构档次及附加价值仍然呈现低级化.............................................. - 6 - 2、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不合理.................................................................................... - 7 - 3、进口产品结构变化不合理.................................................................................... - 7 - 问题二:如何重建中国对外贸易.............................................................................................. - 7 - (一)通过政府宏观政策,减轻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造成的影响应对美国次贷危 机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 8 - (二)及时了解金融危机动态。 ........................................................................................... - 8 - (三)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 - 9 - (四)创新出口方式,开拓新市场。 ................................................................................... - 9 - 参考文献:................................................................................................................................ - 10 -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趋显着。自16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自由贸易产生分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这一观点后,掀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热潮。本文对国际贸易理论、增长理论、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就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以图在浩瀚的文献中找出主流的声音。 一、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外关于“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的一般动力、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显着。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关于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着重于对外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上。 (―)国际贸易视角的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绝对成本说开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先河。他的动态生产率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理论代表了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

的最初思想。剩余产品出口理论认为,对外贸易使得一国剩余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增加了各国福利,同时由于各国市场的扩大,刺激了各国增加生产,改进技术,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推动了经济增长。 近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人大卫.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书中指出,即使一国各个行业的生产都缺乏效率,成本没有绝对低于他国的产品,但是通过国际贸易仍能得到经济利益:比较成本学说应运而生。李嘉图从进口可以平抑物价的角度论述了对外贸易可以保证英国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并促进经济增长。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分布不均衡的缺陷,使各国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贸易各国的生产率增长均得到提高。 与H-O理论推断相反的“里昂惕夫之谜”揭开了贸易自由化理论的新篇章。约翰.穆勒首先明确区分了贸易利益和发展利益,促使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分析方法由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此阶段主要理论有需求偏好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美国经济学家巴格瓦蒂于1958年提出“贫困化增长”理论,认为出口较为单一且大量的开放型发展中国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服务功能的关系。 2、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主要功能区类型及其区位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应用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4、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 5、逐步培养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推导出结论,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 6、运用资料并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7、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CBD 右图是纽约曼哈顿区的景观图。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集聚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尝试探究:你能说出中心商务区建筑高大稠密的原因吗 提示: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地价昂贵,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昂贵的地价,加上极为紧张的土地供应,使得建筑物被迫向高处发展,越盖越高,越盖越密。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及其。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中心商 务区 ? ? ? ? ?区位:城市的部位 特点 ?? ? ??交通,通信发达 早晚人口流动量较,人口差异大

(2)商业区 ???????组成: 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 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高,土地利用 区位:多分布于 或交通干道旁,大城市往往有多个 商业区,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在城市 内 (3)住宅区 ? ?? ??? ???地位:城市中最 的用地方式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或单位分布区 或 市政 的住宅区 分化:由于 原因,呈现 与 的分化 (4)工业区 ? ????区位??? ??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 的地带 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 、混合功能区、郊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表达方法?????????? 规模决↓定 规模常用 规模表示划分(中国)?????依据: 人口数量四个等级: 城市、大城市、 城市、小城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 ,服务功能越 ;但不等于两者成 。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早期的功能分区 ,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2)经济原因:由城市中心向外,土地价格逐渐 ,依次形成 、 、 。 (3)社会原因:包括 、生活方式、 。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doc 10)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doc 10)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 【摘要】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之际,我们不应忽视的是在发展外贸过程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结构不平衡问题。本文着重从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行业间以及各不同性质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情况来分析我国外贸结构的不平衡问题,且提出了一些的解决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的措施。 【关键词】外贸依存度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利用外资 【Abstract】 The imbalance of the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when the foreign tra de is fast development in China. As time goes by, the imbalance of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ependency of foreign trade degree as well as the situation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in different kinds of enterprises . Finally, this article offers some measurements solve the imbalance of the foreign trade st ructure. 【Key word】 The dependency of foreign trade degree The cargo trade Service trade Use foreign capital 据《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中国在2004年的对外贸易额自从2002年增长21.8%,

中国当前对外贸易分析

中国当前对外贸易分析 中国当前对外贸易状况分析 摘要:当前,全球经济因“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而陷入大幅减速的和深入调整,而出口总额占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的中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国内出口企业减产和破产,大量外汇储备也遭受严重损失。对于外贸依存度高的中国来说,必须对国际经济 环境的巨大变化具有清醒认识。因此,中国在新阶段、新形势下,须及时正确地对中国外贸发展进行思考和调整。本文立足于经济危机的大背景,就其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新形势下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以及对xx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展望 和面临的问题。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深化、蔓延,世界经济复苏明显减速,国际市场需求下滑。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截至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连续7个季度放缓。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复杂严峻,进出口增速下滑至个位数,进出口企业困难增多。针对形势变化,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促进外贸稳定增长、优化外贸结构的政策措施,提振了企业信心,对外贸走势趋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当前对外贸易运行分析: (一)进出口增速低位趋稳,“稳外贸”措施初见成效。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28424.7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14953.9亿美元,增长7.4%,比上年同期回落15.3个百分点;进口13470.8 亿美元,增长4.8%,回落21.9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483.1亿美元,

增长39.1%。分季度看,一、二、三季度进出口分别增长7.2%、8.5%和3%。在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回升、前期出台的“稳外贸”政策措施逐步落实等因素带动下,9月份进出口增速低位反弹,出口增速从8月的2.7%回升至9.9%,进口从8月的下降2.6%转为增长2.4%,当月进出口和出口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二)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稳步提高,出口商品结构继续优化。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出口8548.3亿美元,增长8.3%,高出同期整体出口增速0.9个百分点,占出口比重从上年同期的56.7%提高至57.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240.6亿美元,增长6.4%,其中手机、集成电路分别增长18.1%和46.9%。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放缓,其中纺织品、服装、家具、鞋类、箱包、塑料制品、玩具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7%,低于整体出口增速0.4个百分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继续下降,煤和成品油出口量分别下降38.6%和9.8%。(三)对发达国家出口明显分化,对新兴市场出口总体增长较快。随着美国经济温和复苏,零售市场回暖,前三季度中国对美国出口2581.6亿美元,增长9.6%。受欧盟经济陷入衰退、市场需求明显萎缩影响,中国对欧盟出口2504.6亿美元,下降5.6%。对日本出口1125.1亿美元,增长4.5%。由于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相对较快,以及出口企业深入推进市场多元化,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出口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其中对东盟、俄罗斯和南非出口额分别为1447亿美元、325.8 亿美元和107.2亿美元,增长16.6%、14.5%和10.8%。前三季度,中国自美国和欧盟进口分别增长7.7%和2.1%,自日本进口下降6.5%。

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外贸企业已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参与到国际商品交换中来,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信用交易活动迅速增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无处不在,信用对经济的运行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1 信用的内涵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信用”一词的解释是“信用即借贷活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黄达(2003)主编的《金融学》对信用的解释为:信用这个范畴是指经济行为。这种经济行为的特点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陈继忠(2001)认为,信用是社会各种责任主体的一种债务道德,这是从契约中反映出来的,需要严格的制约和社会舆论约束。《辞海》在谈到“信用”一词时给出了三层含义:一是信任使用;二是履行诺言,实践承诺,从而取得别人的信任;三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多产生于货币借贷和商品交易的赊销或预付之中。 信用引发了产品交换方式上的革命,信用交易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交换方式中的主流。这种交换方式的改变,由此伴随着信用风险的产生。 2信用管理的概念界定 在西方国家,信用管理被称为风险管理;在我国,对信用管理的解释概况地说,信用管理(Credit Management)是指企业为了增强信用能力、控制交易中的信用风险而实施的一套业务方案、政策以及为此建立的一系列的组织制度。 林均跃(1999)对信用管理的定义如下:企业信用管理就是指如何科学地运转一个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正确执行企业的信用政策,将该部门所承担的客户风险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商帐追收、辅助企业市场部门开拓市场等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并且认为信用管理是一门典型的跨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的应用型交叉学科。 谭永智,李淑玲(2004)认为,企业信用管理是针对信用销售的管理,具体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金融危机前后我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 自实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增长幅度大大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7. 1%; 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4 年达到最高点,为35. 4%; 进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9. 9%。2005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2008 年9 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对外贸易受其影响,2008 年进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8%; 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2%; 进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8. 5%,2009 年进出口总额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出现减少,外贸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谷,均出现负增长。2010 年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外贸增长速度大幅上升。 (二)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良好( 见表1) 。2001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5096. 51 亿美元增长到29727. 6 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了5. 8 倍。其中,出口额从2660. 98 亿美元增长到15779. 3 亿美元,出口规模扩大近6 倍,进口额从2435. 53 亿美元增长到13948. 3 亿美元,进口规模扩大约5. 7 倍,进出口贸易差额从225. 45 亿美元增长到1831 亿美元,扩大约8. 1 倍。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遭遇了空前的困难和挑战,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与趋势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与趋势 发表时间:2018-10-15T10:33:43.79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作者:马韶辉[导读] 对外贸易也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技术、劳务的交换活动。 (辽东学院) 摘要:对外贸易也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技术、劳务的交换活动。这种交货活动由来已久,并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先是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与其中的问题,然后分析了推动中国外贸的策略,最后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趋势,望文中所述,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关键词:对外贸易;一带一路;贸易结构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1、贸易顺差不断增长 结合近几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数据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着贸易顺差不断增大的问题,外贸出口额大致处于稳定上涨的趋势,但进出口却一直处于失衡状态。以2016年进出口贸易数据为例,中国进出口总值24.33万亿元人民币,比2015年下降0.9%。其中,出口13.84万亿元,进口10.49万亿元,贸易顺差3.35万亿元。因中国市场的广阔,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来华投资,这使得一些贸易进口被外资企业的投资所替代,加之中国大部分企业都是以贸易出口为目标,国内需求不足,使得外贸顺差逐渐扩大。 2、对外贸易区域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都存在很明显的区域差别,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来说对外贸易活动要活跃得多,发展速度更快,贸易活动持续涌入东部地区,这使得东部地区具备很大的贸易优势。当前,中国的出口地区大多数分布在东部,而后便是中部最后为西部。不管是低技术附加值产品亦或者是高技术附加值产品,都是东部占据优势,即便目前中国正逐渐将对外贸易向中西部转移,但转移的幅度及速度还有待提升。于此同时,因受到地区间长期发展失衡的影响和制约,使得中西部地区在承接转移能力上存在一定的欠缺,无法实现快速有效的转移。 3、贸易摩擦持续增加 在中国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和贸易规模不断扩张的局势下,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伴随而来的贸易摩擦也与日俱增。最近几年,中国在对外贸易活动中所遭遇的反倾销事件越来越多,这些事件随着中国出口规模的逐渐扩张慢慢变多。一直到2016年年底,中国遭遇外国反倾销调查已达2000多起。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加之欧美经济面临疲软,中国将面临越来越严密的贸易壁垒保护,所受到的反倾销调查可能会越来越多。随着中国和全球经济的不断融合,所遭遇的贸易摩擦很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二、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1、扩大内需,缓解贸易顺差 必须将内需为主,以内需带动外需作为主要发展模式,从而让消费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功效,推动中国经济的顺利发展,为其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在此过程中,企业需对国家当前的外贸形势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把握好市场机遇,让集中出口风险分散化,同时还需缓解国家集中出口某个国家的顺差压力。另外,企业还需加大内销市场的拓展。当前,中国的国内市场还有待发掘和扩展,尤其是农村市场,其具备极大的潜力。因此,企业在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还需关注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其进行充分的挖掘。 2、大力发展中西部贸易,平衡贸易结构 当前,中亚五国作为连接欧洲和亚洲大陆桥的关键区域,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中国拓展对外贸易的主要渠道。将来,中国和中亚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会持续扩张,覆盖经贸、金融以及投资等各个领域,不仅合作内容会越趋丰富化,同时,合作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泛。为加强欧亚各国之间的经济互动,使合作更为深入,中国需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做出共同的构建,应以“一带一路”战略思想为基础,不断调整和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于此同时,也需重视对外贸易产品的不断更新,以此来推动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 3、加大自身优势培育,减少贸易摩擦 对于中国来说,要想从对外贸易大国逐渐朝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强国进行发展转变,深化和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十分必要,同时还要加强与各种经济组织之间的沟通协作。随着特朗普政府表示退出TPP,以对外贸易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新加坡等国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对于此时的中国来说,以RCEP为基础深化和亚太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和渠道,以此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构建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外,中国还需不断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力度,在“一带一路”的带领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全国经济增长。 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 1、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出口市场当前已经发展为以亚洲为核心,以欧洲和美洲为两翼的模式。根据当前中国所拥有的贸易伙伴来看,如美国、日本、欧盟、巴西以及澳大利亚等,中国贸易伙伴已经分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形成一种多元化格局。随着近几年多边贸易的缓慢发展,大多数国家都开始以双边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来开展对外贸易活动。而对于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的中国来说,对外贸易的市场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扩展,基于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理念,健全多边贸易体系,这一系列举动将使中国的商品出口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服务贸易所面对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越来越广阔,中国将更便利的从国际市场获取自身所需的资源及先进技术。 2、对外贸易合作竞争空间逐渐扩大 从中国正式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开始,很多国家已经和中国进行了合作协议的签订,当今,中国的贸易对象已得到了全面的扩展,范围覆盖到全球。随着合作关系的逐渐扩张,不但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国选择贸易伙伴的自主性也到了提升,合作渠道更为多样,合作方式更为多元。基于这些贸易活动的开展,中国所拥有的话语权将越来越强,今后在国际贸易中的自主选择范围也会随之扩大。

钦州对外贸易发展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3348831.html, 钦州对外贸易发展文献综述 作者:付江姚吴洪芳 来源:《商情》2017年第36期 【摘要】钦州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作为经济区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拥有5个国家级的对外开放发展平台,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密切。同时钦州更紧紧抓住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历史机遇,争取打造广西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毫无疑问出口贸易对钦州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前人研究的钦州对外贸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建议进行综述总结。 【关键词】钦州出口贸易机遇与挑战保税港 钦州在2015年完成外贸进出口58.3亿美元,同比增长9.2%。其中出口24.8亿美元,同 比增长23.1%,在全区排名第3位。卢思融和何昌勒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下钦州对外贸易发展研究报告》中就认为目前钦州出口贸易主要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及5个国家级的对外开放发展平台(中马钦州产业园、钦州保税港、整车进口口岸、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而存在的挑战主要是港口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尤其是物流技术和整体规划方面。同时他们也给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完善港口设施、实现物流、口岸、加工一体化发展,加强人才资源开发与引进,加快临海工业建设,借鉴“马来西亚经济模式”促进钦州外向型经济发展。 卢庆毅在《钦州外贸风劲帆满立潮头》中提出是保税港区助推钦州跻身中国外贸发展30强,可见保税港对钦州的外贸发展极其重要。同时提出钦州正逐步实现着“对接东盟、物流天下”的梦想,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钦州争取引进设立中国一马来西亚合作银行、中马证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中心等专业金融机构,建设面向东盟的进出口商品交易集散基地和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同时随着“一带一路”的推出,对于钦州来说,也是一个建设广西“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的重要历史机遇。即便如此,钦州的外贸发展也存在很大挑战。何敏和欧明刚在《广西口岸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中提出目前广西口岸面临的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通关便利化程度有待提高、走私和毒品犯罪形势严峻。钦州港更是存在港口物流功能、信息化和港口装卸、仓储、运输等配套服务的规划不足,整体的港口运行还停留在物流发展水平低而无序的状态等问题。就这些现状他们提出了以下建议:加强口岸的顶层设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物流资源;大力发展各项与开放相关的重点产业;建立培养和吸引口岸建设人才的体系;加强与越南等国民心沟通,进一步深化合作机制。 施梅超在《加快推进广西钦州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中主要就加快钦州对东盟面向东盟钦州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港航业发展对策进行分析,指出钦州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港航业发展概况,钦州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港航业存在的问题:大吨级泊位较少,面向东盟国家的航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文献综述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文献综述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规模分析: 如表1所示,2001年:农产品贸易总额为27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60.7亿美元,进口额为113.8亿美元。 2002年:农产品出口额为180.4亿美元。 2003年:农产品贸易总额为403.6亿美元,农产品出口额214.3亿美元,农产进口额189.3亿美元。 2004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14.2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33.9亿美元,进口额为280.3亿美元。 2005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62.9亿美元,农产品出口总额275.8亿美元,进口总额287.1亿美元。 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630.2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出口额310.3亿美元,农产品进口额319.9亿美元。 200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81.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370.1亿美元,进口额为410.9亿美元。 入世以来削减关税、扩大市场准入等进口促进措施的实施,极大改变了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格局。由于进口快速增加而出口增长缓慢,2004年我国农产品首次出现46.4亿美元逆差,占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9.03%。2005—2007年我国农产品贸易连续表现为逆差,但逆差规模相对较小。 受金融危机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进口主体贸易规模快速扩张,2008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剧增,远远超过此前各年的逆差水平。全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91.6亿美元,同比增长27.0%。其中,出口额为405.0亿美元,同比增幅由上年的17.9%下滑到9.4%;进口额为586.6亿美元,同比增长42.8%。贸易逆差为181.6亿美元,同比增长3.4倍,占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18.31%。2009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回落明显,全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21.3亿美元,同比下降7.1%。其中,出口395.9亿美元,同比下降2.3%;进口525.5亿美元,同比下降10.4%;贸易逆差为129.6亿美元,同比下降28.6%。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两个主要阶段。新国际贸易理论随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兴起, 它不断将新的经济学概念引入国际贸易研究领域, 从纵深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古典经济学时期,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外生技术比较优势学。亚当斯密认为,各国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形成国际分工,使两个国家生产相同产品时存在生产成本差距,各国按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开展国际贸易。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在容纳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任何商品的价值都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由于产品在两国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是不同的,只要两个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不一样,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就存在着贸易的可能性。 1933年俄林在他出版的《地区间贸易和国家贸易》书中吸收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的观点,建立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各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引起供给能力不同,进而引起生产率的差异,也就是说,影响商品成本高低的是生产资源的相对丰裕度,如果一国某种资源的供给相对比较充足,其价格就会相对比较低,因而生产时要大量使用这种资源的商品的成本就会比较低。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对国际贸易格局的预测是:各国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这样,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贸易应该在资源差异最大的那些国家之间发生,如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生。而且这一理论的分析是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的基础上的。至此,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最终形成了。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般来说有两个核心:即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由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优势来自于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则认为相互依赖的多种生产要素的差异即资源相 对丰裕度是比较优势的源泉,因此要素禀赋学说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相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传统贸易理论此后的半世纪一直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绝对统治地位。 二、传统贸易理论遭到的挑战与新贸易理论的萌芽 传统贸易理论遭遇来自实践的挑战有三个方面: 一是里昂惕夫之谜。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根据赫一俄贸易理论,用他所创立的投人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验证,结果却得出了与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反的证的结果却正好与此相反,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之后结论,从而引起了轰动。按照要素禀赋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实际验证的结果正好与此相反,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之后,西方方经济学界掀起了狂热的解释浪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二是比较优势陷阱。随着国际贸易深化,人们发现,以比较优势理论作指导,执行比较优势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的现象,以此诞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摘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贸易驱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贸易具有双向因果关系;某些情况下,进口和出口通过多种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趋显著。自16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自由贸易产生分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这一观点后,掀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热潮。本文对国际贸易理论、增长理论、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 一、理论研究方面 目前,国外关于“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的一般动力、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显著。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关于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着重于对外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上。 (一)国际贸易视角的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绝对成本说开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先河。他的动态生产率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理论代表了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初思想。剩余产品出口理论认为,对外贸易使得一国剩余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增加了各国福利,同时由于各国市场的扩大,刺激了各国增加生产,改进技术,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推动了经济增长。 近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人大卫·李嘉图在其1817 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一书中指出,即使一国各个行业的生产都缺乏效率,成本没有绝对低于他国的产品,但是通过国际贸易仍能得到经济利益:比较成本学说应运而生。李嘉图从进口可以平抑物价的角度论述了对外贸易可以保证英国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并促进经济增长。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分布不均衡的缺陷,使各国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贸易各国的生产率增长均得到提高。 与 H-O 理论推断相反的“里昂惕夫之谜”揭开了贸易自由化理论的新篇章。约翰·穆勒首先明确区分了贸易利益和发展利益,促使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分析方法由静态分析

最新浅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

浅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 摘要: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是很有利的。世界经济贸易开始持续温和复苏,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低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增速较快,远远快于发达国家。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的升级不断加快,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立小康社会,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加了动力。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关键词: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一、中国对外贸易特点 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是很有利的。世界经济贸易开始持续温和复苏,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低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增速较快,远远快于发达国家。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的升级不断加快,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立小康社会,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加了动力。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一大亮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二)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一直是我国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提升经济结构、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一种主要方式。 (三)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贸易比较优势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幅增长,占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成为带动出口增长主要因素。 (四)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向多样化发展。 (五)我国的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由于我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充分利用世贸规则,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积极发挥作用并积极的推进区域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的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六)虽然外资企业仍然是外贸出口的主力军,但随着民营经济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力量,他们在对外贸易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七)出口加工区正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为了推进出口结构的优化,国家加强了对出口加工区的政策支持和管理,促进了出口加工区的健康发展。国的外贸出口的增长和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于贸易与就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贸易与就业的文献综述 卜素雯 摘要:就业问题早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的问题。由于解决就业问题依赖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经济的增长并不能单纯的依赖国内的消费与投资的拉动,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度推进,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通过贸易规模、贸易战略、贸易结构的变化对贸易国的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关系。近年来,国外的一些学者对贸易对就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进而形成了一些观点与结论。本文主要从贸易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及广度、贸易战略及贸易结构三个角度综述国内外学者对贸易与就业的相关研究成果。最后对研究成果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贸易;就业;国际分工;贸易战略;贸易结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对各个贸易国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一方面对于各个贸易国在经济全球化的产物WTO的利好条件下,大大刺激了各个贸易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贸易品的出口增长,另一方面,对于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冲击也会逐步凸现出来。与此同时,贸易对就业的影响也日益凸现出来:一方面各贸易国具有生产和贸易优势的产业将会因贸易扩大而增加就业,处于贸易劣势的产业就会受到贸易冲击而减少就业;另一方面,贸易扩大和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会加快贸易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会进一步发挥。所以对国际贸易对就业的影响进行系统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关于贸易与就业的理论主要有:比较优势理论,H-O-S理论,凯恩斯的国际贸易理论,有限贸易保护理论,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等。这些理论将贸易与就业的关系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外贸易拓展了世界市场,扩大了生产和销售,增加了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给人民提供更多收入,增加了就业。(2)国际贸易加深了世界专业化分工和优化了世界资源配置,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一方面就业减少,另一方面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各国工资率提高,且由于成本的减少而使得生产总量的增加而增加就业。(3)贸易结构不同影响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直接影响就业结构。(4)贸易导致新的分工,新的技术创造新的就业机会。(5)贸易自由化给就业带来冲击。贸易保护使得部分产业萎缩,形成大量的失业和职业流失。 如同理论上的巨大分歧一样,关于国际贸易与就业水平的关系,实证检验的结论也具有很大的不一致性。国外关于贸易的就业影响的研究,可以分为跨国别研究和针对某个国家的研究两类。比较著名的跨国别研究有克鲁格(1995)、钱纳里等人(1986)、世界银行(1987)、托林斯和佩雷斯(2002)等。克鲁格、钱纳里和世界银行的研究认为,对外贸易的扩大有助于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增长;托林斯和佩雷斯的研究则认为,贸易对就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某个国家的研究的文献比较多。认为贸易对就业有促进作用的研究文献有:Bhorat(2000)、Gregory、Zissimos和Greenhalgh(2001)、Keea和Hoonb(2005)。Minondo(1999)则得出否定的结论,主要研究了贸易对非技术就业的影响。Revenga(1995) 、Hanson& Harrison(1995)、Robertson(2000)等人进一步解释这种影响的多样性。Rowthorn & Ramaswamy(1999) 、Krugman(1994) 、Lawrence& Slaughter(1993) 、Hashemzaden(1997) 、Matusz(1998) 、Kouparitsas(1998)、Davidson& Matusz(2000)、道格拉斯-欧文(2000)等都承认国际贸易会对国内就业产生冲击,但他们更相信制造业就业的大幅度下降是国内需求结构的变化和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提高引起的。Gaston(1998)的研究显示:出口对国内就业的影响是积极的,进口对就业存在着一定的负面作用。 国内对国际贸易的就业影响的研究已有一段时间。对该问题的研究也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